前面写了一篇《薛姨妈为什么没有为薛蟠求娶迎春大牛证券港股,使双方都避免悲剧?》,引发了一些讨论。讨论么,就有同意的,就有不同意的。如果都是系统评论“受益匪浅”或者“百读不厌”,也很无聊的。
但是其中有这样的观点,我忍不住要说一说了:“薛蟠是商户,又是法律上的死人,他哪里有资格向贾府求婚”?——太感性的、近于谩骂的因素,我且屏蔽掉,不来污染大家的眼睛。
先说商户的问题。关于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否低下,其实我已经写过好几篇文章来分析了。现在再从头到尾说一遍,也太无聊,有兴趣的可以去考古看我的旧文。这里简单一点,只说三条铁证:
一,贾府一直是官宦,薛家一直是商家,可八十回以后,宝玉还是娶了宝钗为妻。你不会不承认“金玉姻缘”,以为《红楼梦》是以宝玉黛玉花好月圆为结局吧?
二,薛家一直是商家,梅翰林早就是翰林了,可梅翰林还是给儿子订了薛家宝琴为妻。别跟我扯什么梅家悔婚之类的胡话。就算悔婚,也是在“订”的前提之下才能“悔”,那订婚的时候,梅翰林就不知道薛家是商家了?
三,门子给贾雨村看的护官符,是金陵一省的达官显宦,薛家位于前四位。像门子这样的衙门老油条,会不知道商户地位高低?会把地位低下的商家列到一省权贵的前四位?会不如现代人懂得“士农工商”的分别?还是某些读者觉得,曹雪芹不如你懂古代规矩?
再说“法律上的死人”的问题。古代没有户籍网络,也没有电脑系统。贾雨村在这里说一声“神仙说了,薛蟠已死”,跟判处薛蟠死刑,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。他就是糊弄人的,而且糊弄的是“也无甚要紧的人,不过为的是钱”的冯家。如果换了有“做官的亲戚,收税的朋友”的人,他也不敢这样轻忽草率。
贾雨村这么草率,居然就有现代人真的相信了,还信誓旦旦说薛蟠已是“法律上的死人”。唉,贾雨村一定特别希望多遇到几个这样的百姓,因为太好糊弄!
被柳湘莲打了之后,薛蟠为避羞,要南下做生意。作品没说他具体去了哪里,但带回来的礼物中有“虎丘山上泥涅的薛蟠小像”,显然他是去了苏州的。虽然《红楼梦》有意模糊时空概念,但,传统上“金陵”作为省名、而不是南京的别称,就是指江苏一带。可见,这次南下,薛蟠是去了老家的,至少也是老家附近。
如果真的“判了死刑”,就算薛蟠是个呆霸王、“天不怕地不怕”、无法无天,也不敢贸然跑到判处自己死刑的老家去吧?多少也得有个忌讳。而薛蟠就这么前呼后拥地去了,又平安无事地回来了——路上遇到了强盗,却没遇到官方的任何麻烦。这你还能说薛蟠“被判了死刑”或“是法律上的死人”吗?
最后 ,再来比较一下薛蟠和孙绍祖。两个人品都不怎么样,可是要说家世,薛蟠怎么也是“四大家族”之一,孙绍祖呢,“虽是世交,当年不过彼祖希慕宁荣之势,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,并非诗书名族之裔”,什么意思?当然是说孙家家世低,根本配不上!
又有人说孙绍祖是官员,薛蟠只是个闲人。这你又误会了。孙绍祖“现在兵部候缺题”,只是个候补官。候补懂吗?贾雨村沦落到“盘费不继”,要求人找工作的时候,也正是免职的官员。后来“都中奏准起复旧员”,他就成了候补官员。这时候贾雨村地位很高吗?如果没有林如海的介绍和贾政的帮助,他距离做官,还不知道多遥远呢。
同样的情况还有贾芸杜撰的那个朋友。花钱捐的“通判”,一边却开着香料铺,又是官又是商,难道自己瞧不起自己了?后来“选了云南不知那一处”,授了实任,也是因为距离太远、没人经营,才“把这香铺也不在这里开了”。如果还在京中或附近做官,他还会同时开着香铺呢。当然这都是编的,可以贾芸的聪明世故,会编出不合情理的故事来等着漏馅吗?
别说只是个候补,就是实任官员,又怎么样?赖尚荣一出生就除了奴籍,二十岁捐了前程,十年后又“选了出来”,做了州县官,这是正正经经的官员了吧?然而三十岁的他,对着十几岁的宝玉叫“好叔叔”,你难道说这只是客气?这不是地位差异?
反过来说薛蟠,的确是商户、是白丁。可他这商户是皇商。而且他要想当官,很难么?能比贾蓉的几句话加一千三百两银子更难多少?
现代人不仔细读《红楼梦》,凭着只言片语,就断定孙绍祖是官儿,就一定比薛蟠强得多。这才是封建思想作祟呢。一看个“官”字就诚惶诚恐,要真叫你见了个官儿大牛证券港股,怕不得体如筛糠、磕头捣蒜!
易速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